本文目录一览:
- 〖壹〗、为何是刘备夺取了汉中
- 〖贰〗 、曹操打汉中的目的
- 〖叁〗、汉中之战,不可一世的曹操为何最终惨败于刚刚崛起的刘备?
- 〖肆〗、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僵持了两个月
为何是刘备夺取了汉中
最终的结局是刘备夺取了汉中 ,曹魏失去了对汉中地区的控制权,还损失了统军大将夏侯渊 。 定军山之战是刘备与夏侯渊的对决,占据优势的夏侯渊落个战死沙场 ,丢城失地,他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出现了重大的漏洞。
汉中之战双方损失都很大,刘备夺取汉中地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巩固蜀汉政权并争夺天下。双方损失:曹操方面:大将夏侯渊被斩,益州刺史赵颙也被杀 ,虽然具体士兵损失数量难以精确统计,但曹操势力在汉中争夺战后明显受挫 。
刘备夺取汉中地区的原因: 战略要地:汉中位于秦岭 、巴山以及长安和成都之间,是“北瞰关中 ,南蔽巴蜀 ”的战略要地。占据汉中,可以控制关中向南与益州北上的必经通道,对蜀汉政权的巩固和扩张具有重要意义。
曹操打汉中的目的
综上所述 ,曹操打汉中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后顾之忧,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。通过占领汉中,曹操不仅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,还为进一步进取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。
曹操在赤壁之战后,虽然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再次出征并拿下汉中,但他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北方基业 ,对于远离核心区域的汉中,他并没有倾注过多的兵力和资源。当刘备来犯时,虽然曹操率大军前来支援,但在与刘备的鏖战中 ,曹操可能意识到继续争夺汉中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,而且不一定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。
曹操把汉中拱手相让的原因主要是他认为汉中已成为鸡肋之地,继续争夺得不偿失 。具体用意和考虑如下:汉中已成为鸡肋:汉中地理位置虽然重要 ,但在曹操眼中,由于已经将汉中的人口大量迁出,该地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战略和经济价值。
汉中之战,不可一世的曹操为何最终惨败于刚刚崛起的刘备?
〖壹〗、曹操在汉中之战中的失败 ,并非单一原因所致,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。首先,刘备对汉中的重视程度远超曹操 。汉中是刘备的“生死之战” ,他在此地的胜利,不仅能够巩固益州的防御,还能够实现对荆州的更好连接 ,形成对曹的夹击之势。 汉中的战略地位对刘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
〖贰〗、首先,是因为汉中背靠益州,如果汉中被曹操夺取,那么益州将会陷入唇亡齿寒之境地 。所以汉中对于刘备来说 ,是生死之地。一辈子的忍辱负屈,成败就在此一举。其次,是汉中之战时 ,刘备集团算是正好处在军事实力的最巅峰时期,再加上手握益州、荆州两地,东联孙吴 ,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。
〖叁〗 、综上所述,曹操在汉中之战时输给刘备,主要是由于汉中对于双方的战略重要性不同 ,以及汉中与四川盆地的紧密联系为刘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曹操的惨败和刘备在四川盆地势力的稳固。
〖肆〗、而在汉中之战中,刘备为了减轻孙权在东线的军事压力,暂停了对于荆州的争议 ,最后也就出兵攻打汉中。曹操并没有立刻从濡须将军队调回来去支援汉中,只是适当的增加了一些兵力加大了防守,毕竟就算没有回防刘备也未打得过 。
〖伍〗、因为这个时候的刘备是下了决心一定要拿下汉中,方便自己以后北上;而曹操并不是非常重视这个地方 ,再加上北方的鲜卑也在作乱,需要曹操去平定。
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僵持了两个月
〖壹〗 、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达汉中,此时刘备大军已经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了夏侯渊 ,曹军抵达后,在阳平关和刘备军相持,但是五月曹操就主动撤军了。 《三国志.先主传》及曹公至 ,先主敛众拒险,终不交锋,积月不拔 ,亡者日多 。
〖贰〗、汉中之战打到后期,实际上刘备已经支撑不下去了,当时蜀汉集团已经动员成都到了“男子当战、女子当运”的地步 ,当时如果曹操胆子够大,拖上刘备几个月,刘备大概率就会因为后勤不济而不得不被迫撤退。
〖叁〗 、第一个原因,曹操当初占领汉中 ,就是司马懿的建议,夺取汉中进而占领川蜀。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,汉中是拿下了 ,但是川蜀却被刘备占领了,曹操已经失去了从汉中占领蜀中的战略机会 。
〖肆〗、也不继续装缩头乌龟了,都敢主动出击挑衅曹操了 ,曹操恼怒刘备的无耻,同时送信给曹彰让他前来支援汉中,但是还没等到曹彰披星戴月地跑过来 ,曹操就因为粮草不足无奈撤兵了,至此汉中归到刘备的统辖范围内,这场战役也成为刘备一生中少有的得意之战。
〖伍〗、而曹操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开始治兵 ,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达汉中,准备时间长达半年有余,但在汉中与刘备僵持了仅仅两个月就撤出汉中,汉中之战中发生的汉水之战被认为是曹操速败的原因 ,后世史家治史时对汉中之战的记载多为曹操被赵云所击败。